(原標題:"冰冰涼"背後的影視行業亂象)
輿論熱議數月的范冰冰"陰陽合同"案有了最終結果。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以及江蘇等地稅務機關的調查核實情況,范冰冰在某電影攝製過程中,以拆分合同的方式偷逃個人所得稅618萬元,少繳營業稅及附加112萬元。此外,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企業少繳稅款2.48億元,其中偷逃稅款1.34億元。
稅務機關依法對范冰冰及其擔任法人代表的企業作出相應的追繳和處罰決定,各項補繳稅款、罰款數額加起來,已超8億元人民幣。
如今,范爺逃稅幕落,而熱點事件背後的行業亂象也愈發無藏身之處。
偷漏稅之餘,當下的影視行業內,市場"失靈",天價片酬、投機操控不斷。如何依附有效市場調節機制再現"良性循環"?這其中的一系列問題根源,也很值得聊一聊。
天價片酬
首先,島叔想談談明星偷稅漏稅的罪魁禍首——大牌明星天價片酬。
正是由於涉及到天價片酬所帶來的個人所得稅繳納問題,不同形式、樣貌的"陰陽合同"才輪番出現。當前影視行業內部,明星攬入腰包的片酬動輒"千萬級",影視明星實際該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數額之巨大已經不言而喻。
並且,在不規範的行業環境下,除了"陰陽合同"之外,很多千奇百怪的規避稅務監管的手段也因天價收入漸次生成。比如扎堆在霍爾果斯等有稅收優惠政策的城市註冊公司,要求相關製作、發行公司分攤稅費,明星自己通過參股以投資方的身份獲取變相收益。嗯,只有你想不到的。
而"天價"到底若何?
拿島上最近熱追的《如懿傳》來說,俘獲眾多粉絲之餘,該劇兩名主演片酬收入共計1.5億元。據轟動一時的《2017年中國名人收入榜單》,中國收入最高的10位明星的合計年收入已超過22億元人民幣,100位名人一年的總收入更是高達70多億。
的確,影視明星的片酬達到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綜藝節目成本預算的三分之二以上,已是我國影視行業的家常便飯。
以電視劇、網絡劇為例,很多電視台及視頻網站,迫於收視率和點擊率的壓力,根本不重視劇本、製作和觀眾群定位,只關注是否有大牌影視明星壓陣。而"大牌們"也開始直接影響電視台、視頻網站的實際收購價格。
這一切"天價"亂象所折射出的,恰恰是我國文化娛樂工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畸形發展,所導致的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范冰冰今日在微博發出的致歉信
產能過剩
怎麼個產能過剩?
以電視劇為例,2004年,我國在電視劇領域推出了"4+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電視劇可以在4家衛視和X家地面頻道同時播出,多家電視台可通過捆綁式購買熱門電視劇來分攤成本。
也是從那時候起,我國電視劇市場正式拉開了自由競爭周期的序幕,並在2007年達到三個"第一"的高點——電視劇的生產數量世界第一、播出數量世界第一、觀眾數量世界第一。到2012年,該年度內全國電視劇製作機構生產出的、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共計17703集,達到了所謂"中國電視劇的高產頂點"。
而在那之後,產能過剩的矛盾就開始不斷釋放,電視劇的產量也持續性回落。
拿近年的數據來對照,根據《2018年中國電視產業報告》,2017年國產電視劇生產總量只有13475集(請注意,2004年全年電視劇產量尚且為12265集)——幾乎是跌回了我國影視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最初的起點。
與產量大幅下滑同步,產能過剩、粗製濫造、製片成本不斷攀升等現象必然形成巨大的行業泡沫,潛藏於整個影視行業之中。面對全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廣電總局在2015年終結了"4+X"模式,轉而實行"一劇兩星、一晚兩集"的政策,然而"加減乘除"的簡單邏輯在持續十年的狂放增長面前,顯然是杯水車薪。
況且,產能過剩的局面並未止步於電視劇領域,在我國文化產業的其他領域內,其也同樣存在。
比如網劇,儘管最近兩年,島友們熟悉的《餘罪》《法醫秦明》《河神》《白夜追兇》《無罪之證》等"拳頭產品",在相當程度上提升了網劇的質量,在口碑上也逐漸獲得主流網生代觀眾的認同,但從行業整體數據上看,卻遠不如它們的高曝光率那樣光鮮。
2017年,網絡劇也結束了2010年以來的暴漲趨勢,產量從前一年的349部縮減至295部,同比下跌15.5%。可見網劇也如其"死對頭"電視劇一樣,深深受制於"影視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這一特定環境。
情形有多嚴重?就島叔能拿到的猛料,中國整個電視行業的廣告市場規模已停滯在千億左右規模,從2014年開始增速就基本為負;而視頻網站的廣告收入、會員付費這兩項主要收入即使疊加,也很難保證排在前六名的任意一家網站實現盈利。
總之就是,從廣電系統到視頻網站的實際收入能力、再到播放平台的實際播放能力,都根本不足以支撐我國目前"存在着巨大泡沫和謊言"的影視行業的現實生態。
相關網劇劇照
行業造假
明星天價片酬加之扭曲的行業現狀,勢必會大幅擠壓拍攝、製作等本應是更重要環節的資金投入比例。
與此同時,由於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等直接影響着從電視台、視頻網站到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綜藝節目的廣告招商等種種利潤收益,天價片酬所帶來的"壓力傳導",幾乎無法避免地會引向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的——全面造假。而以此為代表的金融投機問題,也是島叔不可不論的第三重行業亂象。
比如在電影領域,造假這一"皇帝的新衣"之餘,問題就還有着更為極致的體現。
在前些年不斷高漲的票房神話下,"票房冠軍"的門檻在幾年間就由三五億暴漲到數十億級別,這種甜蜜願景自然受到了資本市場的熱捧。但凡一部影片取得了票房佳績,相關投資方便可以在股票市場等金融領域大快朵頤。
可以說,中國電影的發展,絲毫沒有掙脫出經濟的宏觀大環境。原有能源、房地產和資本市場上的"熱錢",在近幾年迅速湧入到影視行業等文化產業的諸多領域;而中國電影也在最近幾年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槓桿。
總之,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淪為"金融衍生品",這在當下已是不爭的事實。
從前期籌備、拍攝,到後期製作、宣發,一部影片在面世的全過程中所需的全部資金,都可以被打造成標準化的理財或信託產品進行融資,包括飽受非議的P2P模式。
這麼說吧,在過去,電影只有在影院放映才能收回成本;如今,在極端的情況下,一部影片可能尚未面世,就已經提前收回了成本。很厲害了是不?
諷刺的是,我國目前的電影行業本身還遠遠沒有跟上和適應文化產業"普遍性金融化"的節奏。
和電視劇、網絡劇的情況類似,電影版權和衍生品等領域還極不規範,更別提由專業法律保護的、健全的投融資資金監管和退出機制了,畢竟,全產業鏈的有效權益保障還根本無從談起呢。
如此這般脫節、錯位的行業格局,在相當程度上,也是當前文化產業被過度金融投機所撬動的一個縮影。
對於我國影視行業而言,"陰陽"合同、天價片酬、產能過剩、金融投機等層出不窮的行業亂象已經充分說明,正常的市場調節機制在這一行業內已經失靈。市場並不萬能,純粹意義的市場經濟也有其無法根治的弊端。
島叔想說的是,只有下大氣力整合、調節新世紀以來這20年間所累積的行業利益格局,針對當前愈發突出的產能過剩問題進行有效的供給側改革,通過強制性的制度性規範以捋順糾纏的行業脈絡,才有可能真正根除偷稅漏稅、天價片酬、造假投機等種種行業陳疾。讓文化娛樂工業的各生產要素的價格和價值相匹配,使影視行業回歸到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
願今後的"冰冰們"不再涼涼。
聲明:轉載上述內容屬於廣告或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東方財經網的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負。
【其他文章推薦】
※中壢汽機車借款諮詢平台,快速借貸,免煩惱!
※專家達人教你搞懂未上市買賣交易,新手入門,務必停看聽!
※台北市當舖營業範圍有台北汽車借款,分期車.公司車皆可借!
※借款門檻低!中壢借錢當舖助你快速周轉
※持台灣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在國外也可以信用卡換現金嗎?
※新店機車借款,最高可借車價的五倍,讓您愛車變現金
※想知道更多左營當鋪,利率低當日可撥款
Orignal From:
"冰冰涼"背後的影視行業亂象